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武汉人玉立在香港中环维多利亚港湾。 摄影:Stelios Iakovidis 图片:玉立脸书

玉立是我的朋友,不过大家各奔东西太久不联系,我在北京,她在香港。直到最近偶然看到她在脸书(facebook)上发的一个帖子,我才知道她是武汉人。

“武汉”,这个中国中部的城市,现在因为“疫情”肩负着格外复杂的含义。这种“含义”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和认知的递减,范围不断晕染扩大。湖北人听到“武汉”的反应,就像中国人听到“湖北”,亚洲人听到“中国”,亚洲之外的人听到“亚洲”的反应一样,脑里闪出的形象和心里蹿起的担忧都指向一个东西——“病毒”。

然而,在香港每天关注疫情,武汉人玉立这时脑袋高速运转想的却是另外的东西。鞭长莫及,她如何能帮到正在武汉与外界隔绝的家人以及其他遭受围困的人?寄去一袋口罩或几幅防护镜,能解决的非常有限,况且也寄不出去。城市隔绝,还能寄什么?于是她在脸书上发起了一个行动,也就是我看到的那篇帖子。

 

四段切片串起的武汉

 

武汉热干面 图片:网络

 

文章是用英文写的。“我是一个住在香港的武汉人。”文章这样开头,“每天,我都很担心家人的健康及心理状况,他们也担心我在担心他们。听起来很熟悉吧?我相信任何远离父母的人都体验过这种有意思的爱的循环。”

玉立接着说,作为一名新闻制片人,在和其他同事一起跟进新冠病毒进展的同时,她也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安与愤怒,包括由“病毒”而引发的越来越多的歧视。

发送这篇帖子时,玉立刚刚离开了供职十多年的一家国际主流媒体,她离职前的岗位名称很有意,叫Future’s Editor,未来编辑。就是关注各种未来趋势或将会发生的事情,让新闻报道提前做采访准备。在最近的一次编辑讨论会里,大家提到这次病毒会让针对华人的歧视越来越严重,因为编辑部里的华裔同事在17年前的SARS就碰到过类似的经历——走在大街上,街对面有人冲她喊SARS。而这次疫情发生后,在中国国内各种将外出归家的人“硬核”拒之门外的方式也层出不穷。

因此在脸书的这篇短短的文章里,玉立希望利用她武汉人和媒体人的优势,让世界各地的人和被病毒围困的人连接起来并传递信心,而不是歧视和偏见。口罩和防护镜只能给少数人防御一时的病毒,但来自世界各地的问候和讯息或许能让久困家中身心疲惫的人心情好一点点。她最近正在看的一本医学书籍也给了她启发——积极心理能帮助身体提高免疫力,增加战胜病毒的机会。

 

玉立脸书文章截图。文章引用柏拉图说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我知道有时很难去体会这个‘同一性’的概念,因为我们彼此了解太少,分开得又那么远”。 图片:玉立脸书

 

  武汉湖泊众多,被称作“千湖之城”,也是中国知名的赏荷圣地。图片:网络

 

为了让从没去过武汉甚至中国的朋友和陌生人有一些概念,玉立选了四个片段,都是她心中最怀念的“武汉”的样子。第一个是“意面”和芝麻酱,这里说的是武汉名小吃“热干面”。文章里说到她小时候第一次吃热干面的情景,“巧克力面!”她指着裹了芝麻酱的面条兴奋地嚷道,小时候吃下去的第一口伴随着之后她走到哪里都馋这一口。第二个是荷花和千湖之城。一到夏天,包围着这座城市的湖泊荷花盛开,莲叶接天。“尤其适合Instagram拍照。但是Instagram捕捉不到的,还有从粉花绿叶中散发出来的清香。”文章这样写道。第三个片段是李娜,全世界大部分人都熟知的中国体育明星。第四个是关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历史传说。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和武汉的汉江、琴台、龟山,还有中国人形容友谊的“知音”都有关系。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旅行者”号上,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中的一部分音乐也和其他人类“金曲”一起,在太空久久飘荡。

 

在文章末尾,玉立写道:“听了这些关于武汉的小故事,我希望您能在心里打开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个同理心的空间,一个去爱和支持数百万武汉人的空间。您们的支持能让他们更有力量。这是我们集体治愈的第一步。”玉立让大家都用#GoWuhan的标签把这个讯息传递出去。

 

搬运“希望”

 

脸书文章发出去后,很快收到六千多转发和上万个点赞,同时数百条留言从四面八方涌进来,一开始是玉立的朋友,接着是越来越多陌生人,有英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日文……除了脸书,玉立在另一个社交工具推特(twitter)上也发了相同的讯息。

 

一条来自西班牙的祝福并附上一张照片。祝福信息大意是:这是一张我所居住的西班牙小山谷里杏花盛开的照片。我仔细聆听这些树想说的话,它们告诉我,这里每一朵花都是对你和你家人特别的祝福……这成百万上亿盛放的花朵,足够祝福每一位,和更多人。图片:脸书

 

一位在伦敦的母亲的信息,部分信息大意如下:我能想象到其他母亲们的担忧,尤其是那些正在和孩子一起被隔离的,没法出去也没法见朋友。一定很艰难并让人抓狂,但是请记住,世界的心与你们同在。曾经的美好时光,必将在未来重现。图片:推特及微博

 

来自新加坡的信息:当我发现自己与一位确诊患者之间只相隔4层人际关系时,我意识到光是隔离中国是不足以结束这次疫情的。全世界需要联合起来对抗病毒。图片:推特

 

来自塞尔维亚的Sonja说:我会向你们发送无数的爱、支持和那些充满了光明的正能量,支持你们用更强的意志去为生活而战!此时此刻,你们不孤独!图片:脸书

 

印度沙雕艺术家Sudarshan Pattnaik在印度海滩上的作品,上面写着“抗击‘新冠’病毒,我们和中国在一起”。图片:Sudarshan Pattnaik

 

发信息之前,玉立说她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目前的形势下,收到的东西一定会好坏参半,但让她意外的是,信息里除了一两条不太友善以外,其他全是各种鼓励和祝福的讯息。这些讯息让她感受到暖意,如何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些暖意传递给其他在中国国内的人?玉立发出去的信息也能被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国朋友看到,有人开始给她留言或联系她,表示愿意充当志愿者帮忙翻译这些信息。一支不同时区的翻译小分队很快组建起来。把从脸书和推特上搜集到的祝福加油信息翻译成中文,然后搬运到中国内地公开的社交平台微博上。大家一开始在微信上互通有无,后来借助协同在线工具渐渐梳理出流程,接力翻译和搬运。群组里有玉立的朋友,也有陌生人,我在这个群组里,也看到了几个失联好久的朋友。

搬运工作进行了一两天后,微博上#GoWuhan#的阅读量迅速从几千到几万,三十万,一百万,超过两百万……

 

微博回应截图。图片:微博

 

请允许真实的“我”被看见

 

在这次信息搬运的过程中,玉立说她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连接起互不相识的两端时,面和花总能迅速引起共鸣,抚慰灵魂。

文化会有阻隔,偏见时常发生,但人共性的穿透力却一直很强。

 

裹满芝麻酱的“意面”,这个不但是玉立自己的童年回忆,她做给其他地方的朋友吃,大家也都很喜欢,帖子发出后,还有人私信她讨要制作食谱。满潭荷花有画面感,又飘着清香,谁不喜欢拍上一张照片发朋友圈?网球明星李娜是对体育毫不感冒的玉立进入体育的窗口,她记得以前每次开选题会时,一提到体育的话题,各国同事顿时眉飞色舞起来。她向没来过中国的人介绍自己家乡时,一说是李娜的故乡,很多人立马就知道了。最后一个故事,为什么要选一个两千年前的?因为这个故事对她有特别的意义。她爷爷喜欢写书法,爷爷总教她写“高山流水”中的“高”字,这四个字也是爷爷去世前留下的。所以她经常会想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武汉的琴台,在她印象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含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情感记忆——就用这些普通人会有的记忆和共鸣,玉立很快把和自己连接起来的武汉,连接给了更多的人。

 

这是她那篇帖子最触动我的地方,我相信也会是很多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可以借鉴的。我们总喜欢强调宏大叙事,展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突出“我”如何好或“我”曾经遭受了什么,而忽视了真实的“我”,即便不那么完美,也有打动人的地方;即便有缺点,也愿意和全球语境下的“我们”共同担当,用从个人到群体的行动赢得别人发自心底的尊重。

 

请允许真实的“我”被看见。

 

这次奥斯卡大赢家《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浩曾被问起过,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和那么多观众产生共鸣,他说:“我听到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富人和穷人,资本主义,所以才有共通性,当然这没错。但我觉得,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是:在电影开头,两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到处找WIFI。全球都这样,观众从电影一开头就找到了共鸣。”

 

“病毒”还在继续蔓延,不是墙能阻隔住的;“爱”和“希望”试图穿墙而过,给被困的人多一点力量。

 

《寄生虫》剧照。图片:IMDb
 

文章作者参与了#GoWuhan的翻译接力,要看更多来自各地的祝福信息,请上微博搜索#GoWuhan#,或关注微博号:理想世界消失以前

话题:



0

推荐

李婕

李婕

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跨文化传播者及策展人,关注社会创新趋势。曾供职于《华盛顿邮报》、《福布斯》等,也是“凤凰卫视”驻香港及北京资深记者。在北京参与创办艺术中心及策划制作数个国际文化艺术展。毕业于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并在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地访学交流。个人微信公号:东西社创。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